校长办公室:0553-8795000/3913500 招生咨询:0553-3913567 人才招聘:0553-8795011

走进团委

首页 > 走进团委 > 团委动态 > 详情页

团委动态

寻脉红色沃土,青春铸魂桃园
——管理工程学院“桃园薪火”实践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
团委 2025-07-10

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传承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大学生在社会课堂中感悟信仰伟力,管理工程学院“桃园薪火”实践团在指导教师李梦媛的带领下,走进“烈士故里”芜湖市湾沚区桃园村,围绕“寻迹桃园英雄志,共筑乡村爱国梦”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图片1.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

 

走访调研:触摸红色根脉,感知传承现状

实践团首先通过走访村民、访谈驻村干部、参观场馆等方式,深入了解桃园村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实际情况。

“丁守银、陈以德、杨光金这些烈士是我们村的骄傲,可现在年轻人知道的太少了。”村头超市里,一位村民的话语道出了红色记忆传承面临的困境。他回忆起儿时听烈士故事的场景,坦言如今孩子们因课业繁忙等原因,鲜少踏足纪念馆,期盼能用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新方式让后代铭记英烈事迹。


图片2.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当地村民进行访谈)


驻村干部张先政在深度访谈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他认为青年群体对红色精神的认知正在弱化,而实践团的到来为改变这一现状带来了希望:“你们会拍视频、懂剪辑,能用新形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我们全力支持共建。”这番话不仅加深了实践团对烈士精神现实意义的理解,更坚定了团队用青春力量传播红色文化的决心。       


图片3.png

(图为与驻村干部的深度访谈现场)

 

王能珍烈士纪念馆内,庄严肃穆的雕像与英名墙静静矗立,文献资料、照片复制件等展品无声地诉说着英烈们的故事。除王能珍外,馆内还记载着本村另外五位英烈的事迹——他们中有抗战时期的民兵骨干,有解放战争中的通信兵,也有在内战前线英勇突击的年轻战士,皆是20岁左右便为国捐躯的热血青年,用平凡的生命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图片4.png

(图中为实践团成员专注参观王能珍纪念馆)

图片5.png

(图为王能珍烈士展品)


桃园村农村党建馆则清晰地勾勒出乡村的发展轨迹。这座2022年建成的场馆占地800平方米,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核心主题,设有四个主题展厅以及数字乡村展示室、桃园书房、智慧党建平台等互动区域。据介绍,村党总支围绕“党建引领、产业兴村、文化润村”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特色农业、水产养殖与农文旅融合发展,在守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了农民增收、村庄美化与乡风文明提升的多重目标。馆内的“英烈精神传承”展区将六位烈士的事迹与新时代党员先锋的故事并置展示,寓意着红色血脉在代代相传中不断延续。


图片6.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专注倾听张先政的解说)

图片7.png

(图为在芜湖市农村党建馆前的合影)

 

签约共建:搭建校地平台,开拓传播新径

为更好地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实践团与桃园村在党建馆三楼举行了庄重的共建签约仪式。双方共同签署《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实践团还向当地正式授予“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基地”牌匾,这一举措标志着“高校+基层”红色传播平台的正式搭建,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

张先政在仪式上对桃园村在党建引领下推进乡村振兴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也坦言红色文化宣传面临着“方式滞后、青年关注度不足” 的困境:“非常欢迎你们把知识和活力带进来,让烈士的故事走出村庄,被更多人知晓。”

实践团负责人王语航同学代表团队回应道:“此次共建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走进乡村’的有益尝试,我们将通过纪念馆宣讲、短视频创作、群众访谈、文化共建等多种方式持续发力,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得到薪火相传。”

 

图片8.png

(图为张先政对协议内容进行现场审查)

图片9.png

(图为实践团负责人与张先政签署协议现场)

图片10.png

(图为双方授牌现场)


在此之前,实践团已对桃园村在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B 站等主要网络平台上的红色文化内容进行了全面搜集与评估。结果显示,桃园村尚未建立独立运营的官方新媒体账号,在各平台上缺乏系统化的红色文化内容输出,仅湾沚区官方微信公众号会在清明节等时间节点零星发布相关文字报道,不仅发布频率低、覆盖面有限,内容形式也较为单一。这一现状为实践团的后续行动明确了方向——打造专属于桃园村的青年宣传平台,以“叙述故事、制作短片、创作图文、传递精神”为核心理念,将“硬核”的红色文化以更柔和、更易被接受的形式传播出去。


图片11.png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桃园村)

 

拍摄宣讲:用镜头记录历史,以青春延续薪火

为让烈士精神更好地走进人们心中,实践团成员身着统一服装,在桃园村的纪念馆、党建馆、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等场所,开展了烈士事迹的拍摄与宣讲活动。

在王能珍烈士纪念馆,成员们分工协作,有人负责讲解、有人进行摄像、有人指导拍摄角度、有人核对史实细节。讲解者站在烈士像前,以充满崇敬与热忱的语言,低声讲述王能珍的模范事迹:1955年2月出生的王能珍,1972年入伍东海舰队航空兵部队,1973年入党,1976年退伍。2016年6月下旬,芜湖遭遇连续强降雨,汪溪河水位暴涨,濮阳圩出现险情,远在宁波的王能珍不顾劝阻赶回抗洪,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水性日夜巡堤查险,成为防汛工作的主心骨。7月6日晚,他发现管涌并外崩,20多次潜水封堵,次日下午成功排除险情;然而在返程时,他发现斗门漏水,下水摸探时因体力不支被急流吞没,不幸牺牲。他的英勇事迹得到了广泛认可,被芜湖市、县委追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安徽省文明办授予“安徽好人”称号,他用生命展现了高尚品质,诠释了革命精神,是新时代的楷模。


图片12.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纪念馆拍摄活动现场)


此外,实践团还依次完成了对陈以德、丁守银、徐树桃、杨光金、张定榆五位烈士事迹的宣讲录制。在录制过程中,成员们引用老一辈村民的口述记忆,让故事更加生动真实,每段视频都录制三次以上,指导老师现场进行台词纠正与情绪调整,力求准确且感人地呈现烈士们的背景、生平与牺牲瞬间。这些视频在后期剪辑完成后,将上传至专门的宣讲账号,助力桃园村烈士精神“走出展馆、飞向网络、走进人心”。


图片13.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党建馆拍摄活动现场)

图片14.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热情地进行宣讲)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青年精神的自我锻造。“桃园薪火”实践团用镜头与行动,让沉睡于史册的名字再次闪耀,也让村庄中的红色血脉与青年一代的理想相互融合。从阳光炙热的广场到静谧肃穆的纪念馆,从一页页泛黄的史料到一帧帧青年的讲述影像,“桃园薪火”实践团以青春之力与信仰之光,完成了这场精神传承的接力。烈士用生命守护信仰,实践团用行动守护记忆。未来,“桃园薪火”仍将燃烧,在更多乡村、更多人心中,点亮那一抹不灭的红。


图片15.png

(图为实践团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