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青春跃动花鼓行,三下乡实践初心”为探寻凤阳非遗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管理工程学院“鼓韵飞扬”实践团队走进凤阳县府东社区,围绕“品鉴凤阳花鼓”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以传承凤阳非遗红色文化。
(图为实践团合影)
“探凤阳非遗,品文化传承”。实践团首先抵达凤阳县文化馆,刚到文化馆,团队成员们便被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吸引。在这里,大家了解到凤阳花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凤阳人民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寄托。它起源于明代,最初是人们表达情感、诉说故事的方式,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展区一隅,巨大的凤阳花鼓尤为醒目。鼓身红底金纹,绘有绚丽凤图,旁边的展板详细介绍其作为国家级非遗的传承故事。不远处,凤画展板上,色彩斑斓的作品展现着凤凰的灵动神韵,与凤阳花鼓的艺术风格呼应,共同构成非遗文化的视觉盛宴,让实践团成员沉醉于凤阳非遗的独特魅力。
(图为听讲解员讲解凤阳花鼓的历史)
走进文化馆的排练厅,一场充满活力的凤阳花鼓排练正在进行。宽敞明亮的空间里,整齐排列着身着轻便服饰的孩子们,他们手中紧握凤阳花鼓,眼神专注而明亮。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伸展手臂,花鼓随动作轻盈摆动,清脆的鼓声与稚嫩的唱腔交织,演绎着经典的《凤阳歌》旋律。镜面墙清晰映出每个动作,红柱上的金色凤纹与排练场景呼应,古老艺术在新一代身上焕发生机。实践团成员们被这热烈氛围感染,静静驻足。随后,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大家手持花鼓,学习基本的演奏技巧和舞蹈动作。从最初的生涩到逐渐熟练,每一次击打、每一个舞步都凝聚着成员们对凤阳花鼓文化的热爱与敬意。
(图为孩子学习凤阳花鼓)
“鼓响凤阳韵,情传社区心”。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凤阳花鼓,团队成员们走进社区,开展了宣传活动。在宣传过程中,成员们耐心地向居民们介绍凤阳花鼓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以及保护现状,鼓励大家关注和支持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许多居民对凤阳花鼓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愿意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这一传统艺术。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市民进行宣传)
“探访小岗印记,传承改革薪火”实践的最后一站,团队成员们来到了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纪念馆。在大包干纪念馆,大家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展品和场景复原,深入了解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小岗村“大包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1978年,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段历史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农民的勇气和智慧,以及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沈浩纪念馆,成员们被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沈浩同志作为安徽省财政厅派驻小岗村的第一书记,在任职期间,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无私奉献、任劳任怨,为小岗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成员,让大家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图为沈浩纪念馆)
(图为十八个红手印)
此次凤阳县之行,管理工程学院“鼓韵飞扬”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收获颇丰。通过参观学习和实践活动,成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凤阳花鼓这一非遗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伟大成就,还被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所感动。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非遗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同时,团队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共同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