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为深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乡村文化记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管理工程学院“芜韵乡传・非遗探行”社会实践团在指导教师王燕、李梦媛的带领下,走进芜湖市南陵县,围绕“板龙舞韵寻光,目连戏韵焕彩”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探寻非遗魅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探访研习:触摸非遗根脉,感知匠心传承
实践团首先来到南陵县许镇镇丁塘村,开启对板龙灯文化的探访之旅。在方耀林书记的带领下,成员们结识了板龙灯非遗传承人程永胜及其儿子,深度了解这一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市级非遗文化。
程师傅详细介绍了板龙灯的演变与工艺:从早期的板凳龙到现代的木板龙,每节龙身长2.2-2.4米,以硬质木板连接,两端圆孔穿木棒形成可伸缩龙体;龙头高约2米,以竹片、铁丝为骨,外覆绸缎,龙须、龙眼、龙牙皆精心制作,栩栩如生。成员们还亲手学习破篾、扎架、蒙布、绘纹等工序,在程师傅“龙头是灵魂,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的叮嘱中,体会传统工艺的精细与严谨。
(图为非遗传承人程永胜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板龙灯构成及制作流程)
(图为制作板龙灯的材料及部分构件)
(图为板龙灯的龙头,由竹篾和竹丝制作而成,十分硕大)
(图为板龙灯的龙身部分,一般是圆拱形,各节龙身独立制作,然后拼装完成的效果)
(图为实践团队员们与程师傅的合影)
随后,实践团前往奎湖发放问卷、走访村民,深入调研板龙灯的传承现状。调研中发现,板龙灯传承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传承人老龄化(熟练技艺者平均年龄超60岁),二是表演经费依赖村民自筹,这让成员们更坚定了传播非遗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当地村民进行问卷调查)
结束板龙灯调研后,实践团转赴南陵县一家文化传承有限公司,走进目连戏展示馆,探寻“中国戏曲活化石”——南陵目连戏的魅力。在张老师的引导下,成员们通过馆内陈列的剧照、戏服、剧本等展品,了解这一拥有 600 余年历史、入选国家级非遗的剧种渊源。
(图为参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为目连戏展示馆内的展品,记录着剧种的悠久历史)
目连戏非遗传承人汪师傅亲临现场,为成员们传授经典动作:从手势到步伐,从眼神到身韵,一招一式皆展现着古老戏曲的韵味。成员们还研习了剧目片段,了解到目连戏不仅是表演艺术,更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图为实践团成员跟随汪师傅学习目连戏经典动作)
实践传播:记录非遗记忆,探索活化路径
在探访过程中,实践团始终以“学习者”“传播者”“创新者”为角色定位,通过多形式记录与传播非遗文化。
在板龙灯文化调研中,成员们不仅参与龙头制作,还协助程师傅将制作完成的板龙灯抬往演出地点,亲身感受表演前的筹备氛围;在目连戏研习中,团队通过剧目学唱、道具复原、口述史采集等方式,记录技艺细节与传承故事。
(图为实践团与师傅共同制作完成的板龙灯)
(图为实践团成员帮助师傅一起将板龙灯抬上车,去往演出地点)
同时,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拍摄大量非遗制作、表演的视频素材,计划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很多年轻人对这些老手艺不了解,我们想用短视频、图文等新形式,让更多人看到板龙灯的精美、目连戏的韵味。” 团队成员李佳欣说道。
(图为实践团与目连戏传承人合影)
总结展望:以青春之力,续非遗薪火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追溯,更是青年与古老技艺的对话。实践团成员们从丁塘村的板龙灯制作间到目连戏的展示馆,从亲手制作的每一根竹篾到学唱的每一段戏文,用行动触摸非遗的温度,用镜头记录传承的力量。
活动期间,团队完成板龙灯龙头制作体验、目连戏经典动作学习、村民问卷调研(覆盖奎湖及周边地区)、非遗故事视频拍摄等多项任务,累计服务村民及文化爱好者百余人次,相关素材已初步剪辑完成,将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南陵非遗。
村书记方耀林与目连戏传承团队均对实践团给予高度认可:“青年学子的到来,为非遗注入了新活力,相信这些老手艺能在他们的传播中走得更远。”
未来,“芜韵乡传・非遗探行” 实践团将继续深耕南陵非遗文化,推进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传播,让板龙灯的“龙韵”、目连戏的“戏韵”在青春力量的守护下,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