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为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等少年儿童群体的关心关爱,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激发少年儿童科学探索精神,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七彩假期”AI科技支教团在校团委王灿老师的指导下,于2025年7月6日—7月21日,组织20名大学生志愿者赴宣城市泾县茂林镇茂林社区、六安市裕安区渡槽村和汪家行村开展了为期16天的支教活动。团队结合学校的特色专业,精心打造“AI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小车”“初始C语言”“趣味科技实验”“少先队实践营”“AI云启未来”等多个特色课程,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通往知识海洋的桥梁。
七彩假期绘未来,机器人筑支教路
支教团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心打造“AI科普创未来”机器人特色课程。课堂上,支教团通过实物展示与生动讲解,从机械结构到编程逻辑,将晦涩的科技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趣味知识。孩子们围在造型各异的机器人旁,近距离观察其灵活的机械臂运动、智能的语音交互。不仅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更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与科技探索能力,为乡村教育注入科技活力。
(图为支教团开展智能机器人支教课程)
七彩假期圆梦行,AI小车探科技
为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战略部署,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热情与实践能力,支教团精心策划并成功开展“智能机器小车”系列课程。课程紧扣人工智能核心素养培育,围绕机器学习基础原理、C语言编程逻辑、传感器技术应用及机器人控制算法等关键内容,通过代码实时演示、硬件模块化组装、实战场景调试等沉浸式教学方式,让抽象的AI技术变得可知可感,有效培养了少年儿童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乡村青少年打开通往AI世界的大门,引导他们争做懂技术、敢创新的“AI时代小先锋”。
(图为支教团开展智能小车支教课程)
七彩假期科技行,科技实验启童心
为激发乡村学子科学探索热情,支教团队推出“趣味科技小实验”系列课程。课堂上,志愿者准备了丰富多彩的科技小实验材料,孩子们化身“小小科学家”,利用一些日常物品,亲手完成各样的趣味实验。课程通过“讲解+演示+实践”的模式,将浮力、密度等抽象原理转化为直观有趣的科学现象。不仅让科学知识变得生动可感,更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为乡村科学教育播撒下创新的种子。
(图为支教团开展科技小实验课程)
七彩假期感党恩,爱国教育润成长
为教育引领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支教团开展由安徽学联发起的安徽省2025年“少先队实践营”专项活动。课程以“牢记党的教导,争做强国少年”为主题,介绍了少先队的队旗队徽、队礼的规范,并开展红领巾佩戴仪式、知识抢答、绘画创作、团队游戏等活动。支教团还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互动式问答,引领孩子们穿越时空,重温少先队的光辉历程。活动如同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在少先队员心中播撒爱国种子、厚植家国情怀,激励他们以少年之姿勇担时代使命,为民族复兴注入蓬勃力量。
(图为支教团讲解国旗国徽知识)
七彩假期云支教,智启科创未来梦
为助力乡村青少年拥抱科技,支教团积极参与并成功入选“科创未来・青春行动”全国青少年2025年暑假志愿服务云启未来专项活动。活动以“AI人工智能”科技教育为核心,开设了“科技基础知识普及”“创新科技体验”“科技探索与发现”等多个维度的线上科技系列课程,内容涵盖AI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C语言编程入门、智能算法应用等前沿领域,借助线上直播授课、代码远程演示、虚拟硬件模拟等形式,打破空间限制,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也能触摸AI科技。活动为乡村青少年搭建起接触前沿科技的云端通道,培养了他们的工程实践思维,助力他们成长为懂AI、会创新的科技后备军,让“AI人工智能教育”的光,照亮更多逐梦的角落。
(图为支教团开展云启未来专项活动)
(图为实践团收到感谢信)
(图为校团委与渡槽村、茂林社区及汪家行村建立实践基地)
在实践过程中,支教活动受到了实践单位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共收到3封感谢信,与六安市渡槽村、六安市汪家行村及宣城市茂林社区共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基地。团队累计开展课程15种,其中线下课程35次、线上课程18次,服务人次达1068人次,服务总时长135小时,实践路程887千米,发放调研问卷2000余份,开展团队例会16次。截至目前,累计获得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106次,省级以上报道超35次,抖音、微博、QQ空间等自媒体报道48余次,累计浏览量超万次。支教团切实通过思想引领、科技创新、
文化传承等课程内容,助力乡村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度过了一个逐梦AI科技、智启科创未来的七彩假期。
(图为各小分队在支教现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