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办公室:0553-8795000/3913500 招生咨询:0553-3913567 人才招聘:0553-8795011

第二课堂

首页 > 第二课堂 >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

本网讯 盛夏时节,7月6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艺术设计学院何德旭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梦军老师的带领下怀揣热情与创意,奔赴芜湖市无为市福渡镇,以墙为卷、以笔为媒,开展了为期数日的墙绘实践活动。如今,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墙绘作品已在乡村角落绽放光彩,为这个夏日的小镇增添了别样活力。 (图为团队合影)调研走访,锚定创作方向抵达福渡镇后,团队成员迅速投入实践。为让墙绘作品真正融入乡村、贴近民心,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梦军,艺术设计学院何德旭老师四天的带领下,队员们首先深入走访村庄,与当地村干部、村民亲切交流,了解福渡镇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乡村振兴的发展蓝图。在走访中,大家深刻体会到乡村对美好环境与文化滋养的双重需求。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要论述,团队确定以“生态美、乡村兴”为主题,将绿色发展理念、乡村振兴愿景融入墙绘创作。 (图为走访调研过程)艺术实践,勾勒振兴图景夏日的乡村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队员们

团委 2025-08-08

本网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文化传承、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洞察国情、服务社会,安信工“暖乡守忆”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前往宿州与芜湖两地,开展非遗文化传承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以蓬勃青春之力守护文化根脉,全力助推家乡文化的振兴发展。方言进校园|青春接棒地域文化安信工“暖乡守忆”实践团成员前往芜湖博物馆,悉心聆听着解说员对于芜湖地区的历史文化、民间习俗及其语言变迁过程的详尽阐述,对方言在其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承担的关键角色及其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参观调研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夯实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队前往芜湖城南实验中学和湾沚区机关幼儿园,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方言普及活动。通过精心策划的方言宣传和充满乐趣的互动环节,学生们对方言的魅力有了更为直观且深刻的体会。这样的举措不但促进了青年志愿者在基层服务中的个人成长,而且为当地文化的持续发扬光大注入了一股新的生机与活力。(图为实践团前往芜湖城南实验中学和湾沚区机关幼儿园开展活动)场馆研学|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安信工“暖

团委 2025-08-04

本网讯 骄阳似火,热情更炽!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颍州镂月・纸上万象”暑期三下乡实践团,怀揣守护非遗的赤诚之心,奔赴阜阳大地。该实践团成员在剪纸艺术的源头,以青春脚步丈量文化根脉,以青年视角探寻传承新路。酷暑无惧,使命在肩——此行,他们定当躬身实践,虚心求教,为一睹阜阳剪纸这一璀璨非遗的生机、活力与发展,贡献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学子的诚意与力量!镂月传薪——信工学子探访林师,红纸载道悟传承 7月12日,实践团走进剪纸艺人林玉荣的剪纸艺术之家。满室精美作品瞬间点燃学子热情。林玉荣倾囊相授,手把手指导学子折纸运剪,红纸在其手中化为灵动画卷。她更深情讲述早年物质匮乏却凭热爱与坚持精进技艺的动人故事,让学子体悟传承之艰。临别,林玉荣以“多动脑、多思考”的质朴箴言,启迪学子将此心法用于人生各处。实践团成员参观楼上的荣誉展厅,不同时期的精湛作品与累累荣誉,无声诉说着林玉荣对剪纸艺术的毕生坚守与卓越成就,深刻震撼了每位成员。(图为剪纸艺人林玉荣讲述剪纸作品及其寓意与人生哲理)温情共剪——学子刘府续非遗,忘年交

团委 2025-08-02

本网讯 为响应乡村振兴号召,探索文化赋能新路径,2025年6月28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艺路生花”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芜湖市花桥镇东门村,开展为期数天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团队立足当地深厚的红色历史,陶瓷文化底蕴与动植物养殖技术,通过实地调研、文创产品设计、主题墙绘创作等方式,将传统非遗、红色基因融入现代设计,希望探索出一条"非遗活化+文创赋能+产业振兴"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发展。解码陶艺文脉 创新非遗活化实践首站,团队在东门村党支部书记李和平的带领下,探访了历史悠久的烧陶窑址。面对仅存框架的古窑,队员们深感文化传承的紧迫性。产品设计组深入挖掘陶文化元素,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他们设计了以红色故事为主题的陶刻书签,开发了“长征路线图”陶瓷拼图,探索“陶+”创意设计的多种可能性,旨在让古老的陶文化焕发新生机,为乡村产业注入新活力。 (图为村党支部书记李和平与指导老师张旭带领学生考察古窑遗址 韦杰供图)(图为队员在东门村研究陶片特征、收集设计素材 韦

团委 2025-08-01

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青年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歙彩遗风”中华文化传承团在指导老师李梦媛和张贤法带领下,于7月6日至7月9日前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开展了以传承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旨在让青年学子在与歙县非遗文化的接触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成长为新时代有为青年。启航:开启非遗传承之旅7月5日,“歙彩遗风”传承团在A1楼N502会议室举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指导老师李梦媛、张贤法及全体成员出席。 (图为李老师与张老师发言) 传承团负责人介绍了此次赴歙县开展非遗文化调研、传承的背景、目标及核心内容,强调要探寻当地非遗传承脉络与文化内涵,贡献青年智慧。随后,两位老师进行任务分工,安排团队成员分别负责走访记录、史料收集、宣传推广、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等工作。同时,老师们还强调了安全与纪律要求,张老师提醒成员做好防暑防晒,与非遗传承人交流时要展现良好素养;李老师期望成员能读懂非遗

团委 2025-07-31

本网讯 当暑气蒸腾着皖北大地的生机,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匠心‘阜’苏柳编新生力”实践团的脚步,循着柳编技艺的脉络在阜南乡间铺展。2025年盛夏,这支团队以杞柳为媒,从种植基地到工坊企业,从文化展馆到村落人家,用青春视角探寻国家级非遗的传承密码,在经纬交织间书写传统技艺与现代活力的碰撞篇章。田间探源:触摸非遗根基 7月11日,烈日当空,实践团成员们顶着炎炎烈日,走进阜南郜台乡绿洲子杞柳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杞柳郁郁葱葱,修长的枝条在风中轻轻摇曳。成员们漫步田埂,观察杞柳的生长状态,在基地工作人员的讲解下,了解其品种特性——皮薄、柔韧且色泽温润,以及种植周期、生长环境要求和日常养护要点。指尖抚过柔韧的枝条,大家直观感受到这一根根柳条作为柳编技艺基础的分量,也对优质原材料之于非遗传承的重要性有了真切认知。乡音访谈:解码柳编价值午后,团队深入周边村落,与匠人、农户围坐交谈。在质朴话语里,梳理出杞柳从收割到编织的全流程,更读懂柳编的双重意义——既是增收致富的“钱袋子”,也是凝聚乡情的“文化绳”。

团委 2025-07-30

为引导中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育科技实践能力,助力乡村科技教育,2025年7月12日——7月21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七彩假期”AI科技支教团在校团委王灿老师的指导下,参加由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作为项目公益支持,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发起的“科创未来・青春行动”全国青少年2025年暑假志愿服务云启未来专项活动。团队以AI科技教育为课程核心,开设了“科技基础知识普及”“创新科技体验”“科技探索与发现”等多个维度的线上科技系列课程,内容涵盖AI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编程入门等前沿领域,带领学生们走进科技的世界。(图为孩子们参与线上支教活动)在“科技基础知识普及”课程中,支教团成员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和互动式学习,向学生们介绍了科技发展的历程及其对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们了解到当下热门的科技技术,例如“AI共性技术”、“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等;“创新科技体验”环节,支教团在编程课程中,让学生们尝试编写简单的代码,控制虚拟机器人完成指定任务,通过虚拟实验和模拟操作,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科技探索

团委 2025-07-22

本网讯 为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等少年儿童群体的关心关爱,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激发少年儿童科学探索精神,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七彩假期”AI科技支教团在校团委王灿老师的指导下,于2025年7月6日—7月21日,组织20名大学生志愿者赴宣城市泾县茂林镇茂林社区、六安市裕安区渡槽村和汪家行村开展了为期16天的支教活动。团队结合学校的特色专业,精心打造“AI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小车”“初始C语言”“趣味科技实验”“少先队实践营”“AI云启未来”等多个特色课程,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通往知识海洋的桥梁。七彩假期绘未来,机器人筑支教路支教团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心打造“AI科普创未来”机器人特色课程。课堂上,支教团通过实物展示与生动讲解,从机械结构到编程逻辑,将晦涩的科技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趣味知识。孩子们围在造型各异的机器人旁,近距离观察其灵活的机械臂运动、智能的语音交互。不仅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更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与科技探索能

团委 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