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本网讯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鸠兹青野”社会实践团前往鸠兹湾,开展了一系列兼具深度与温度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片隐匿于皖南丘陵、因“生态+文旅”融合发展备受关注的村落,实践团成员们不仅探访了自然与人文交织的乡村风貌,更与当地达成合作,为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拉开序幕。(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探访村落:在守旧与创新中读懂鸠兹湾微风裹挟着草木清香,实践团在负责人的全程带队讲解下,开启了鸠兹湾的采景之行。刚入村口,两侧的民居便展现出独特魅力:斑驳的马头墙保留着百年肌理,墙根却嵌着太阳能路灯;木门铜环泛着旧光,推开后却是落地窗通透的咖啡馆,老木料与现代设计碰撞出和谐韵律。(图为鸠兹湾厨房和酒吧夜景及议事亭)从农耕文化馆的老式水车到山坡上的星空露营地,从村民自营的手作豆腐坊到研学团队写生的稻田画室,再到“网红打卡点”稻田酒吧,鸠兹湾的“生长逻辑”清晰可见:不拆老房、不砍古树,让现代便利悄悄“长”进古村落肌理。午后,实践团开启采景之旅。田埂上,老农弯腰插秧的身影与稻苗新绿、草帽麦黄构成
本网讯 当暑气裹挟着蝉鸣漫过皖北的街巷与皖江的屋檐,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匠心撷英”实践团的青春足迹,正沿着非遗文化的脉络徐徐铺展。2025年盛夏,这支团队延续去年阜阳界首非遗调研成果,创新采用“双轨并行”模式:一路扎根界首深耕细作,让剪纸的红韵、彩陶的釉光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一路开拓安庆桐城新域,在桐城歌的婉转、六尺巷的青石板上探寻文化根脉。这场跨越皖北与皖江的实践之旅,既记录着非遗传承的生动实践,更书写着青年学子守护文化基因的赤诚担当。启幕:一纸蓝图绘初心,双轨并行向远方7月4日,博行楼S506会议室里气氛庄重,安信工“匠心撷英”实践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在此举行。指导老师陈效晨、王胜男与全体成员齐聚一堂,明确“双轨并行”的实践蓝图——界首分队由张慧慧带队,在去年调研基础上深化剪纸、彩陶等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研究;桐城分队由汪亭婷牵头,聚焦桐城歌、六尺巷文化等新领域,探索非遗创新表达路径。“非遗传承既要低头深耕,也要抬头看路。”陈效晨老师的话语点明实践核心,他鼓励队员们“以专业所长
本网讯 为深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乡村文化记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管理工程学院“芜韵乡传・非遗探行”社会实践团在指导教师王燕、李梦媛的带领下,走进芜湖市南陵县,围绕“板龙舞韵寻光,目连戏韵焕彩”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探寻非遗魅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探访研习:触摸非遗根脉,感知匠心传承实践团首先来到南陵县许镇镇丁塘村,开启对板龙灯文化的探访之旅。在方耀林书记的带领下,成员们结识了板龙灯非遗传承人程永胜及其儿子,深度了解这一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市级非遗文化。程师傅详细介绍了板龙灯的演变与工艺:从早期的板凳龙到现代的木板龙,每节龙身长2.2-2.4米,以硬质木板连接,两端圆孔穿木棒形成可伸缩龙体;龙头高约2米,以竹片、铁丝为骨,外覆绸缎,龙须、龙眼、龙牙皆精心制作,栩栩如生。成员们还亲手学习破篾、扎架、蒙布、绘纹等工序,在程师傅“龙头是灵魂,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的叮嘱中,体会传统工艺的精细与严谨。 (图为非遗传承人程永胜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板龙灯构成及制作流程)(图为制作板
本网讯 为进一步锤炼青年学子的坚韧意志,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管理工程学院“立夏烽火传承队”组织9名师生赴金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图为启程前合影)红军广场启立夏新章,烈士名录传红色烽火红军广场庄严肃穆,铭刻着金寨作为革命老区的厚重红色基因。实践团成员肃立广场,仰望革命烈士纪念塔,耳畔仿佛回响起战斗的号角。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中,那段风起云涌的烽火岁月清晰呈现:立夏节武装起义的英勇壮举、艰苦卓绝的游击作战、前仆后继的牺牲奉献,无不彰显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驻足烈士名录墙前,凝视镌刻的英名,先辈们为信仰献身、为人民求解放的崇高形象如在眼前。红色根脉在历史的回响中赓续不断,革命精神在深切的缅怀里薪火相传,激励学子铭记历史、勇担使命。(图为实践团参观红军广场)梅山坝顶观水利雄姿,坝堤脚下思岁月峥嵘实践团成员步入金寨县梅山水库,仰望88米高的连拱坝如巨龙横卧史河。坝顶清风拂面,壮阔湖景尽收眼底,脚下是新中国治淮初期的工程丰碑。在讲解中,队员们了解到1954年建设者们响应“一定要把
本网讯 “青春跃动花鼓行,三下乡实践初心”为探寻凤阳非遗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管理工程学院“鼓韵飞扬”实践团队走进凤阳县府东社区,围绕“品鉴凤阳花鼓”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以传承凤阳非遗红色文化。(图为实践团合影)“探凤阳非遗,品文化传承”。实践团首先抵达凤阳县文化馆,刚到文化馆,团队成员们便被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吸引。在这里,大家了解到凤阳花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凤阳人民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寄托。它起源于明代,最初是人们表达情感、诉说故事的方式,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展区一隅,巨大的凤阳花鼓尤为醒目。鼓身红底金纹,绘有绚丽凤图,旁边的展板详细介绍其作为国家级非遗的传承故事。不远处,凤画展板上,色彩斑斓的作品展现着凤凰的灵动神韵,与凤阳花鼓的艺术风格呼应,共同构成非遗文化的视觉盛宴,让实践团成员沉醉于凤阳非遗的独特魅力。 (图为听讲解员讲解凤阳花鼓的历史)走进文化馆的排练厅,一场充满活力的凤阳花鼓排练正在进行。宽敞明亮的空间里,整齐排列着身着轻便服饰的孩
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财智播绒,振兴乡韵”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在7月走进马郢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借助“文化赋能+直播带货”的模式,为乡村振兴增添青春动力,奏响了一曲校地协同助力振兴的乐章。(图为实践团与指导教师的合影)“绿稻翻波映夏光,荷风送爽绕村庄”。第一站实践中,实践团队前往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的马郢村,这是一个以“乡村振兴样板”著称的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同时也是充满田园诗意的宜居村落。村门口有一匹骏马跃起的雕像,骏马身姿矫健,前蹄腾空,昂首扬尾,呈现出奔腾向上的姿态,彰显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呼应着“马郢计划”——以“助学、助农、助村”为目标的公益项目,助力马郢村实现从贫到兴的转变,寄托着当地对发展腾飞的期许。远处的稻田里翻滚着碧浪,蝉鸣声里藏着盛夏的热烈,刚踏入村庄,实践团队便被这份质朴又鲜活的乡村气息包裹。(图为村门口的马郢计划标志) 走进马郢村,
本网讯 为教育引领广大少先队员争当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中华文化精髓,2025年7月6日——11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七彩假期”AI科技支教团在校团委王灿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六安市裕安区渡槽村和汪家行村、宣城市泾县茂林社区,顺利开展安徽省“少先队实践营”专项活动。校团委与渡槽村村委会共同举行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王灿与渡槽村党支部书记樊丙成就长期合作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沟通交流,并进行了签约。(图为校团委与渡槽村村委会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合影)此次课程以“牢记党的教导,争做强国少年”为主题,支教团向孩子们介绍了少先队的队旗队徽、队礼的规范等知识,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物展示,让孩子们对少先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支教团分阶段讲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结合生动有趣的视频动画,为孩子们呈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互动式问答,引领孩子们穿越时空,重温少先队的光辉历程;支教团志愿者还带领孩子们学唱了《中国少年先锋
2025年7月7——11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七彩假期”AI科技支教团在校团委王灿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宣城市泾县茂林社区、六安市渡槽村和汪家行村,开展为期一周的“AI科普创未来”机器人特色课程。校团委与汪家行村村委会共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基地,为今后长期合作开展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 (图为校团委与汪家行村村委会共建实践基地合影)活动期间,支教团成员们匠心独运,将原本晦涩难懂的AI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互动环节中,通过情景模拟、亲身体验及机器人展示等多重教学方式,让复杂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他们不仅阐述了AI的基本原理、历史脉络及未来展望,还设计了多个互动游戏和实验,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领悟AI的无限可能。 (图为宣城小分队机器人课程活动现场)此外,支教团还精心策划了智能机器人舞蹈表演。当机器人以优雅的舞姿、精准的应答及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现场爆发出阵阵惊叹与掌声。随后,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分组合作,运用积木式编程工具,设计并制作属于自己的小机器人,通过编程